建安二十四年,刘备在群臣的推举下晋升为大司马与汉中王,并向大汉皇帝刘协上表致敬。与此同时,他也将左将军及宜城亭侯的印绶上缴给朝廷。这一举动的背后,却藏着一些复杂的政治考量。刘备虽然把左将军的职位授予了马超,但并未将大汉朝廷授予的左将军印绶交给他,这其中的原因,诸葛亮应该十分清楚。作为刘备的得力助手,诸葛亮意识到,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:马超虽然被任命为左将军,但若真的接过印绶,张飞可能会不满,而关羽的汉寿亭侯之位则是在朝廷认可的前提下才得以维持。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纷争,刘备通过邮驿的方式,将左将军的黄金印和紫绶带归还给了刘协。
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,秦汉时期的驿站网络已经十分发达,遍布全国的驿站不仅是官员差旅时的住宿地,还承担着邮递职责。刘备通过驿站把自己称王的消息以及归还印绶的事宜向朝廷报告,完全可以不亲自前往,只需通过“拜章因驿上还”的方式即可完成。因此,刘备宁可自己稍微破费一些黄金和绸缎,也不愿将这一套象征着权力和威望的行头赠送给马超,以免引发其他不必要的政治波动。马超虽然处在屋檐下,但在这个情况下显然无法表达任何不满。
展开剩余77%与此同时,刘备决定封黄忠为后将军、关内侯,这一封赏却遭到了诸葛亮的强烈反对。诸葛亮认为,黄忠的声望和影响力远不及关羽、马超和张飞,黄忠的地位和名气与这些人无法相提并论,封他为后将军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格局。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:“忠之名望,素非关、马之伦也。而今便令同列。马、张在近,亲见其功,尚可喻指;关遥闻之,恐必不悦,得无不可乎!”从这些话中,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深思熟虑,也暴露出他对刘备封赏安排的不同看法。
当时,诸葛亮不仅是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,而且实际上也充当了“署左将军府事”的角色,代理左将军府的日常事务。可以说,他是刘备的二号人物。从历史记载中,诸葛亮在关羽和法正等人中的地位也十分显赫。例如,关羽曾要与马超单挑时,特意写信给诸葛亮寻求建议,而法正也因自己的行为而不得不收敛气焰。诸葛亮的地位显然高于张飞、关羽等四方将军,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优于法正。
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,官职体系也被严重扰乱。曹操和刘备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许多新职位,这些职位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。诸葛亮从军师将军晋升为丞相,这无疑是刘备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。在刘备称帝之前,诸葛亮实际上已经行使了相当于国相的职权,因此在刘备称帝后,诸葛亮从军师将军晋升为正式丞相。
即便如此,诸葛亮还是非常谨慎,通常不会轻易提出反对意见。然而,当刘备决定封黄忠为后将军时,诸葛亮却罕见地表示了反对。这一反对不仅说明了他对黄忠的了解,也暗示他认为黄忠并不适合这一职位。事实上,诸葛亮与黄忠有过较多接触。黄忠曾在刘表麾下担任中郎将军职,随刘表侄子刘磐多次袭扰东吴,并以此获得曹操的青睐。当时的曹操还任命黄忠为假行裨将军,若表现优秀,便可转为正式的裨将军。
诸葛亮与黄忠有着较深的了解,在他看来,黄忠并不适合担任如此高的职位。因此,他在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时强烈反对,这其中是否包含了某种个人的考量,不得而知。事实上,关羽也与诸葛亮立场一致,反对刘备给黄忠封侯。《三国志》中有记载:“先主为汉中王,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,羽闻黄忠为后将军,羽怒曰:‘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!’不肯受拜。”关羽的愤怒,显然并非仅仅因为黄忠的职位,而是在他看来,黄忠的功劳和地位并不配得上四方将军的荣誉。
同时,刘备和关羽通过邮驿网络保持了密切的联系。关羽与诸葛亮的异口同声反对黄忠封侯,显然并非孤立事件,背后可能有更多的暗流涌动。刘备虽然尊重关羽和诸葛亮的意见,但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,封黄忠为后将军。这一举动也让关羽感到愤慨,认为刘备一意孤行,未能顾及他们的感受。
从这一系列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出,刘备在做出重大决策时,有时会表现出独立性和权威感,甚至不惜与身边最信任的人产生分歧。然而,这种行为也让人怀疑刘备是否真的做出了最合理的选择。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后不久便去世,这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:刘备是否给了黄忠一个安慰奖?毕竟,黄忠未能参与刘备的登基典礼,也没能亲身参与之后的伐吴战争,这一切都显得有些蹊跷。
此外,刘备封赵云为中护军的过程也充满了争议。有史料记载,赵云在刘备去世后,才被正式封为中护军,而刘备的选择是否预示着某种政治安排?赵云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,他的功绩和地位不容忽视,尤其是在救出刘禅的过程中,赵云的英勇表现堪称传世佳话。如果刘备将赵云的职位提前安排好,这一切似乎就能解释得通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